谷子专题

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和嬗变探索

作者: 王星光

导师: 李民

学位: 博士

学位授予单位: 郑州大学

学位年度: 2003

发表时间: 2003-05-08

页数: 163

中图分类号: K222

关键词: 夏代;社会演变;夏朝;三代时期;遗址;太行山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仰韶温暖期;环境变迁;

摘要: 目前,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而生态环境的演化是一个十分漫长的渐进过程,需要进行长时段的考究。探寻和重塑史前及历史时期生态环境的原貌,研究其演化规律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这方面的综合研究在我国虽有起步,但还较为薄弱。本文正是在充分利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环境考古学、生态学、环境学及环境变迁学等学科的资料和成果的基础上,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进行较为系统的探索,希冀探明生态环境条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中国早期文明中心,并进而建立起夏——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王朝过程中的实际影响。 本文在第一章论述了史前及夏代生态环境史研究的基本问题,强调拓宽学术视野、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意义。为使人们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环境变迁有一较系统完整的了解,在第二章勾勒出第四纪全新世以前——即从古生代、中生代到新生代第三纪时期生态环境变迁的轨迹,对第四纪更新世时期构成该地域生态环境根基的黄土堆积、黄河的形成以及古人类及其创造的旧石器文化加以述论。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大约从距今8500-3000年前,我国出现了气候适宜的“仰韶温暖期”,在这一长达约5500年的时期内,从新石器时代革命、粟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文明中心地位的形成到夏王朝的崛起,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了中华早期文明演义的中心舞台。本文的第三章,在详细论述新石器时期生态环境面貌的同时,着重从粟作农业的起源及发展、大禹治水等方面,阐述了有利的生态环境在促成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华文明中心地位中的重要作用。 在第四章,对夏代的生态环境及其演化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在论述了《夏小正》为夏代中心地区历法的前提下,对其包涵的丰富生态环境内容进行了循名责实的探研。最后,对夏末旱灾肆虐、气候异常等开始恶化的生态环境加以考察,提出生态环境恶化是夏代覆灭的重要原因。 总之,本文首次较系统地对史前及夏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进行了探索,将仰韶温暖期的环境背景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文明中心的形成、早期的统一国家——夏王朝的兴亡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了较深入具体的论述。对《夏小正》也提出有新的见解。力图重塑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及夏代生态环境的面貌,丰富我国上古史的内容,并在早期文明与国家起源的研究方面尽到绵薄之力。

链接地址: http://kns.cnki.net/kn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2003100043.nh&DbName=CDFD2003

参考文献格式: 王星光. 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和嬗变探索[D].郑州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