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专题

中国古代农事诗研究

作者: 罗丽

导师: 樊志民

学位: 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年度: 2002

发表时间: 2002-06-01

页数: 98

中图分类号: I207.22;F329

关键词: 农事诗;田园诗;农技诗

摘要: 中国古代农事诗研究之论文,由六章构成,主要内容略述如下: 第一章 概论 中国古代农事诗研究作为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在深入研究之前,对以下诸问题作了交代:农事诗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予以的界定,阐明它与词、曲、赋等韵文及农谚等的关系,明确论文的研究范围;对农事诗的研究,可谓见仁见智,政治家从中看到了阶级斗争,文学家从中看到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农史学家从中看到了农业科技、农业经济,然诸家对农事诗都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农事诗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教育的重要形式,是中国农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农事诗的研究,对全面了解中国传统农业,整理其中所保存的农事资料,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 农事诗的古老渊源 论文从劳动、宗教、歌舞三个方面,探讨了农事诗的起源。农事诗起源于劳动,原始人在集体劳动中,为了协调一致的劳动,口中发出的呼声,即是诗歌雏形,它经历了无意义的呼声、有意义的呼声,最终成为诗歌。农事诗起源于原始宗教,人们把音韵最美的媚词献给神灵,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人们把最威严、铿锵的咒语念给鬼怪,使其赶快离开,农事诗由此诞生。农事诗与音乐、舞蹈三位一体,不可分割。《诗经》就是“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可谓是一部歌舞经。 第三章 先秦农事诗,周原贵族祈有年 先秦农事诗可分为《诗经》中的农事诗和古逸诗中的农事诗。《诗经》中的农事诗共二十一首,其中十四首是由宫廷乐师创作的,描写周王或贵族巡田、祭祀诗歌,多写官方之事。一百六十首“风”和七十四篇“小雅”中,出耕夫之口,写农人之事的诗不多,收编者的倾向可见一般。先秦农事诗的搜集保存工作尤为重要。古逸诗中的农事诗可以肯定是东周的作品只有四首,其余创作年代难以确定,不作为研究重点。先秦农事诗字字精金美玉,其中涉及到的农具、田制、作物种类、耕作方式等等内容是研究中国农史以至中国历史的重要史料。 第四章 汉至唐农事诗,文人士子唱田园汉至唐是我国古代诗人群体产生、发展阶段,随着文化下移,田园诗创作也从宫廷乐师下移至贵族文人,再到普通文人。文人士子创作的田园诗产生、发展并在艺术上达到最高峰,唐朝田园诗数量猛增,质 量上乘。王维、孟浩然等田园诗人于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陶渊明在田园中寻 到了乱世诗人精神的避难所,而唐朝诗人面对田园唱出的是盛事诗人的自信和积极入 世的历史责任感。唐朝农书不多,唐代农事诗倒有补农书之空白之功。乐府民歌与魏 晋南北朝民歌中尚有不少农事诗遗存,在两汉魏晋南北朝农事诗中比例较大,占有比 较重要的位置。 第五章 宋元明清,农技诗与田园诗共峰峡 宋元明清,是农技诗产生、繁荣 时期,农技诗的产生,标志着诗歌这种阳春白雪形式与农事这种下里巴人内容的真正 意义上的结合。农事已不再是诗人欲抒其情而借来之景,而成为诗歌的创作的主要目 的。宋代是我国古代农事诗发展的最高峰,诗人辈出,诗作大量涌现,其数量远远超 过唐朝,南方诗人主导诗坛,南方稻作农业成为农事诗的主旋律。蒙古人入主中原, 北来清气入诗坛,元朝农事诗中含有“异质”。明清封建专制加强,屡兴文字狱,文 人转入考据,农事诗有总结性趋势,清朝的御制农事诗的大量出现,是中国古代农事 诗衰亡前的最后一道风景线。 第六章 农事诗内容举要 这一章对历代农事诗中的重要内容进行了梳理,以 便利于研究者使用。历代农具诗对从《诗经》到明清的农具诗进行了整理,特别注重 历代农具发展的动向。此外还总结出七种渔具渔法。我国瓜菜诗历史悠久,《诗经》 中就有好几篇涉及瓜菜,历代农人在种植瓜菜时的先进农业技术经验也被诗人们记录 下来,另外瓜菜的祭扫、药用、美容等作用也很早为人们所认识。牛是农家一宝,耕 地拉车吃苦耐劳,农人爱牛,制牛衣、筑牛室,牧牛生活其乐陶陶;诗人爱牛,歌咏 不止,耕牛默默耕耘,不求功名,正可使诗人壮志难酬时借牛抒怀,托物言志。从古 代蚕诗中我们可看出中国蚕桑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南北两大区域,黄河流域历史悠 久,直到唐初,蚕丝生产比较发达,种桑、养蚕、丝织和染色等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 位。长江流域春秋以前已栽桑养蚕,到了北宋己赶上和超过了北方,两浙路蚕丝生产 跃居全国首位。唐宋诗中颂扬者极多,宋代养蚕业与丝织业己分离。南北蚕诗都有一 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表现蚕农苦、织女怨。

链接地址: http://kns.cnki.net/kn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2002113403.nh&DbName=CMFD2002

参考文献格式: 罗丽. 中国古代农事诗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